行业新闻

这位扎根社区的手艺人又获金奖!他说:“希望为更多人打开这扇大门”

2024-03-27 09:00:1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这位扎根社区的手艺人又获金奖!他说:“希望为更多人打开这扇大门”一节陶艺课后,纪王学校的学生拦住了张永千。张永千看着学生手指上还沾着泥巴,稚嫩的脸庞充满了忧虑。“那我们就让他们更扁一点!”张永千顺势用拇指压一压,让它更扁一点,再加上一前一后的两个小脚,瞬间作品仿佛迎面走来。

  “你看这些还是会有裂缝。我经常提醒学生,不要把美的纹理抹去,这些很像中国画中的笔墨,让人着迷遐想。”张永千说,“有时候,艺术是偶然的,美的东西要及时发现。”

  在华漕镇的“陶乐坊”陶艺工作室,张永千每周都要为纪王学校的孩子们上一节艺术启蒙课。但他的学生可能并不知道,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的紫砂雕塑作品《夜以继日》近日荣获2023当代陶瓷艺术珍品鉴赏大会金奖。

  创作是“艺”与“术”的融合,在张永千的作品中,创造无处不在。我们一起聊了聊他从木雕“跨界”紫砂的旅程。

  “其实,我没想过,紫砂雕塑会做这么久,一开始,就是想养家糊口……”初见张永千时,他就如他雕塑作品散发着理性特质与艺术气息,深棕色的夹克衫,架着一副半黑框眼镜。说这话时,张永千手里摸着正在做的胚体。

  父亲是一名教师,在学校里教授语文、音乐、画画等课程,耳濡目染,张永千自幼随其父习书练画,接受艺术启蒙教育。因为父亲欣赏张大千,所以给他取的名字和这位大师只差一个字。“我平时爱好书画,小学班里的黑板报都是我画的。我的名字可想象成永远追随张大千。”

  张永千出生于1964年,在他16岁时,便开始学起了木雕和竹刻。从圆刀、平刀、斜刀、玉婉刀、中钢刀、三角刀等工具的使用方法的掌握,到逐渐熟悉了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红木、花梨木、黄杨木、扁桃木等木料的特性。

  1989年5月,这是张永千时至今日仍然记得的时间。张永千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上海闵行,进了上海遗珠阁紫砂厂,一进厂就听说厂里的木雕效益不好,他不得不面临转行,从熟悉的木雕转向陌生的紫砂雕塑。这也成为了张永千一生的转折点。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紫砂雕塑属于陶艺,它运用紫砂泥去进行立体陶瓷的制作。紫砂雕塑与其他雕塑的区别在于,结构、精细、表面光洁。

  在那之后,张永千就开始了对泥巴“上瘾”的日子,每天从早上8点做到晚上11点,雷打不动临摹名家的作品。幸运的是,当时上海遗珠阁紫砂厂名师不少,在紫砂雕塑工艺美术大师刘锡洋、唐储之、毛关福的指导下,张永千的紫砂雕塑工艺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当时创作的《八仙过海》入选了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名人名作展览。

  他在作品《自绊》前停下了脚步。这是他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创作的。“两个一样的人,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自己绊倒自己,如果困难能克服的话任何事情都能做好。”张永千坦言,这幅作品也反映了那个时候的他。“如果怕了,不敢去做,就只有失败了,一往无前去做就能做成。”

  获得的成功和认可让张永千欣喜之余,又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做好紫砂雕塑,1993年,他决定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科班进修”。两年学习让他对紫砂雕塑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和全新认识,让他比一般懂现代艺术的设计者更了解紫砂雕塑的特性,又比一般紫砂工艺师更具有现代艺术的设计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那时起,张永千就有了十分清晰的追求:“这不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我要把这个行当做到精致、做到最好。”

  他作品的主题横跨古今,有神话传说、文人趣事、市井百态等,包罗大千,但对每一件创作都追求有不同的闪光点。

  作品《夜以继日》中,采用了紫砂雕塑与钢管的结合,整个作品形似造房子,在业内用紫砂来表现新闻题材是极其罕见的。

  “这些夜以继日的建设者,累了就地躺下眯一会。你看,手套掉了一只在地上,他们的手都变形了,衣服的拉链也坏了……”2020年,张永千看到工人以中国速度建设雷神山医院的新闻时,满怀感动。于是想把这些人民战疫的场景表现在作品中。

  一个月里,他加紧创作出作品《夜以继日》小稿。其后的一年时间里,他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地面上重复的破折线衬托了紧张的氛围。硬质的钢管,展现中国工人不畏艰辛、与国同担的精神品质。”

  相比于木雕,紫砂雕塑有着更复杂而特殊的成型过程,如先期经过构思、小稿、泥稿、模印、镶嵌、晾干等塑造成型过程,还要经过高温烧成过程,要考虑到烧制中的干燥和收缩比例,防止翘偏变形及裂纹斑疵等意外情况。

  正如他所说,“其实木雕和紫砂雕塑在艺术造型上都是相同的,只是技法不一样而已m88体育app下载。”得益于木雕打下的扎实造型基础与空间营造技法,张永千创造性地运用锯子来切割泥坯,开创了泥塑能用木雕一样去切割,古今中外都没人尝试过。

  在创作中,他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经验以及内心的独特感悟融合进去,使得作品形式与内容方面都别具一格。

  如作品《寂》中,一位老人似睡非睡静静地坐在沙发。“我在农村出生,这是我在村里看到的一幕。”聊起作品背后的故事,张永千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一只蹿动的老鼠,安排在最右边,虽体量小,但动感十足,与呆板静态的老人保持了视觉上的均衡,也呈现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聊天的字里行间里,记者发现艺术思维似乎贯穿着张永千创作的每个作品中。他的紫砂雕塑作品《美味》《春光无限》曾惊艳亮相进博会的上海非遗客厅,向来自全世界的朋友们展示上海非遗魅力。《美味》作品十分浪漫:捧香气扑鼻的美食,连身上的毛巾、衣裙都概括变形成为香气四溢的热气,飘绕周身香满堂,展现热情的中国人民捧着热气腾腾的美味招迎世界宾客。

  创造性发挥传统写意精神,制造悬念“留白”,这是张永千作品的另一大特色。获得了“百花奖”金奖的作品《四大美女》创造性地颠覆了工艺美术的传统观念,采用线面结合的方式,把美女脸上的五官留白,给予了无限的想象。他用这种方式把“美”留给观众,让观众成为艺术的重要参与者。

  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张永千勇于开拓创新,刻苦钻研,不断拓展紫砂陶塑艺术语言,总结出十二个字:“寻找矛盾、运用矛盾、调和矛盾”。

  获得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大赛百鹤奖的《天地同庆》更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这件作品外观上仿制黄杨木雕的质感,让紫砂雕塑如黄杨木雕般精致。

  细看之下,矛盾则体现在人物之间的疏密、高低以及飘带的粗细等,在制作过程中将其穿插进行。他对形体结构的准确捏塑,服装服饰的合理布局处理,性格特征的深入刻画,将手指尖上的功夫让人物栩栩如生。

  “这件作品制作烧制极为不易,我凭借几十年的经验才烧制成功。”张永千说,这件作品受到不少人喜爱,可是他却笑着表示“再也复刻不出第二件”,“这不是说做不出来,而是少了做第一件作品时的那种!”

  “什么样的结构易裂、易炸、易变形?坯体保养时什么时候要补点水?什么时候要用塑料布包紧?坯体的颜色何时及时调整,才能保证坯体不开裂,一旦开裂,很难逆转……”面对这些让艺术家普遍头疼的问题,张永千耗费几十年的心血,独家钻研出了一套解决方案。

  好几次记者询问紫砂雕塑的秘诀,张永千回答得风轻云淡:“经验,都在手上,看在眼里,印在心上。”其实,所谓的经验,就是反复尝试上百次,直到做到心中满意为止。

  “像与不像之间”“紫砂雕塑一般都是案上操作,体量比较小,都是以近看为主,所以它的表面要做得精细一些,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张永千的每一个作品里,不仅凝结着无数的汗水和时光,背后还有他强大的内心应对贫寒、寂寞、挫折与失败。“紫砂雕塑是视觉艺术,我们要用艺术手法去表现作品,构思通过造型去表现,就是要在像与不像之间。”

  在华漕镇诸翟,有两位志士——侯伯泉、赵季昌,二人追求光明,不畏,在抗战期间与日伪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了许多感人的英雄事迹。张永千了解到这一段故事后,有了创作的灵感。

  由于时间久远图片资料不多,仅有一张模糊的照片。每个人像既写实又高度凝练,他只攫取最能突显每位人物特征的细节,如发型、身型、气质等,将他们这种坚贞不屈的献身精神用雕塑作品表现出来。“人物的线条粗犷,衣服的残破,也象征一种战争的氛围,是用一种抽象的艺术语言表达战争的惨烈。他们这种坚贞不屈的献身精神,依旧激励着人民不断前行。”

  “如果不能在工作室找到我,那一定能在家里阁楼上找到我。”紫砂雕塑是张永千生活的全部,除了在工作室制作作品,他还在家里开辟出一个小小工作室,没有双休,没有节假,有的只有沉浸和自由。“睡觉不如搞创作,雕塑比喝水更重要。”是张永千经常提到的话。

  全身心地投入常常令他忘记所有。他睡觉、吃饭都在思考,当灵感来临时,即便睡在床上,也要起身创作。有一次,他的爱人出门前给他准备一杯水,放在他的手边,晚上回来一看,这杯水原封不动。“他的嘴唇都干裂了,他真是爱雕塑超过爱自己的命。”

  2019年成为闵行区非遗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后,张永千一直在探索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形式,2023年参与进闵行区华漕镇“非遗有课”理论教育大众化项目,将《军民同心,无往不胜》《力量之源》等代表性作品安置于理论教育大众化阵地进行展览,用作品向每位孩子们讲述历史的厚重底蕴和紫砂承载的“厚德载物”精神。

  除此之外,张永千先后带了十几名徒弟,其中三位也已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同时还利用创作间隙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上海市陶艺特色学校常年授课,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学生。

  “希望为更多人打开这扇大门。”他的作品除了专业艺术馆收藏外,十几件作品捐赠给西部扶贫办公室、社区党支部,医院、养老院等等机构,为社会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我希望自己的技艺能不折不扣地传承下去。”

  人物小传:张永千,生长于“中国书画之乡”浙江浦江,骨子里传承的是吴越文化基因,手心里捏塑的是宜兴紫砂,心底里裹挟着西方现代造型手法和东方古代审美理念,巧妙地运用线型材质与紫砂陶质的结合,利用线质空间,更好地创造出作品的虚幻空间。

  民盟盟员,第二批中国轻工联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上海工匠,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技师,上海市首席技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获得过中国轻工联首届陶瓷珍品鉴赏大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鹤杯”金鼎奖、百鹤奖、“百花杯”金奖等。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同济大学、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收藏。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