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m88体育官方@东莞人你认得这些城市雕塑吗?

2024-04-09 11:16:3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m88体育官方@东莞人你认得这些城市雕塑吗?东莞的公共空间,有不少城市雕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主题性、园林性、纪念性的雕塑次第涌现。

  东莞有公共艺术吗?公共艺术和我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在很多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市民已经和公共艺术产生了粗浅的链接。

  公共艺术有三个公认的基本属性和要素: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它们往往并不在美术馆、画廊等“白立方”中展示,而是在公园、街道或公共设施用地等设置的艺术品。

  九十年代,小罗从河南来东莞打工,他能回忆起当时厚街的镇标:“每次坐大巴去厚街时都会盯着那个钢结构制作、顶部有一颗明珠的菱形雕塑,而且上面还印着拼音‘HOUJIE’。”这个在1990年建成,现在已经拆除了的城市雕塑镇标,像是小罗的生活开关。

  跟小罗一样,曾经在跨镇公交上做售票员的竹姨,也对镇标这类城市雕塑印象深刻:“上车在三只鹿的镇标啊。”从莞城文化广场上下乘客来回清溪镇,如斯重复,竹姨每天可以喊个十来二十回。

  竹姨并不知道,她每天都在跨镇公交上看到的清溪镇标,设计者正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潘伟传。这位土生土长的清溪人,是中国知名雕塑艺术家,作品更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东莞,大部分公共雕塑的意义都在于地理标识,其树立的地点,往往是当地的交通出入口或镇中心,成为大家往来镇街的集结点。相反,它的在地性,或者说“为什么非此地不可”,乃至背后的小故事,却不一定被普及被了解。

  据报道,早在2007年时,东莞理工学院的师生曾做过一份《东莞城市雕塑现状》的调查。当时走访了19个镇街,有超过400件形形色色的城市雕塑,平均每个镇街超过20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纪念伟人和历史事件的雕塑,二是镇标类雕塑。

  有着伟人雕塑和英雄纪念碑的公园附近,总有几家在九十年代靠着卖纸制白花的小卖部,他们大概比不少人都更明白这类雕塑对他们生活的意义。“每逢清明节有学校的学生来祭拜悼念,在十几年前,可能是学校规定吧,都需要每人手持白花,所以我跟我老婆就动手做了很多去卖。”在莞城人民公园附近经营了十多年的小卖部的卢叔说。

  时至今天,在东莞仍然能寻找到不少书写历史故事的城市雕塑。我们会在曾出过举重奥运冠军的石龙,看到“举重之乡”雕像,也会在明朝将领袁崇焕的故乡石碣,看到代表其骁勇善战的袁崇焕石像,等等。这些极具历史意义和地方特点的城市雕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是每个城市的显学,如同广州的越秀五羊雕像,珠海的渔女雕像。

  东莞各镇街掀起打造城市雕塑的热潮是在二十一世纪后,公共雕塑作品与繁荣城镇的都市建设计划联系在一起。从2000年到2007年间,“打造文化新城”的口号提出后,各镇街打造城市雕塑的动作进入基建框架以内,而这些“初代”公共艺术里,最突出也最容易有效果的就是镇标。

  从视觉和记忆角度而言,城市雕塑有时也能被简化成一种几何质感的印象,作为特定区域所独有的文化,记录当地的故事与情感。

  2020年,东莞本土设计师孙潮佳花了一整年时间不断地收集东莞各镇街(园区)的资料,设计出一批独特的镇街(园区)专属文字LOGO,其中不少LOGO的灵感来源,便是其标志性雕塑。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曾思考,要如何构建人、作品和空间的场域关系,他认为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是面向大众的公共性,有参与度的公共性才能让艺术作品包含更丰富更多元的内涵。

  “3点,在博物馆外的雕像下等你。”近来这句话在东莞走红,持续刷屏,让东莞人重新走近了市博物馆外的“科技女神”雕塑。

  对于东莞来说,从镇标到中心广场飞舞的红色《纽带》雕塑,为公共艺术更理性更重质更能连接日常生活,拉开了序幕。

  2014年,一座名为《自然混沌》的公共艺术作品,空降在虎门黄河商城门前。30米高、耗时1年、价值3000万人民币、由世界级艺术大师阿纳·奎兹设计打造的公共雕塑,每个关键词都在抓人眼球。

  丽姐看不懂。在黄河商城里卖女装的她,进出这个门口数十年如一日。“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又不可以遮阳挡雨有什么用呢?”丽姐直截了当地补充道:“倒不如摆几个吹气公仔,可能那些小朋友更喜欢”。显然这个采用金属及欧洲圣高邦手工染色玻璃构成的,用不同元素扭作一团,饱含着世界级大师对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解和期待的《自然混沌》,没有得到大众的正面评价和支持。

  《自然混沌》在东莞遇冷并不是孤例,许多城市的公共艺术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城市生态并不吻合,只成孤立的景观摆设,甚至适得其反,削弱了公共艺术的本性及审美价值。

  但这平地一声雷般的冲击,使得公共艺术的角色开始转变成“城市触媒”,引起公众讨论。这显然和之前镇标所代表的公共性,有些不一样。正如纽约文化局百分比公共艺术基金主任坎道尔·亨利所说的:“公共艺术所扮演的角色,比起物件价值,更重要的是过程,公共艺术应成为引起对话的一个起始点。”

  《自然混沌》落成的一年后,要迎来2015年苏迪曼杯东莞赛事。开幕前,东莞市篮球中心门前的《众志拼搏》公共雕塑揭幕。交错的巨型手臂,争抢一颗贴了金箔的篮球,这个高18米的公共艺术,用“篮球城市”拼搏坚韧的体育精神,努力跟热爱着这张“城市名片”的市民达成共识。

  《众志拼搏》是面向全社会展开线上征集活动,收到来自全国各地雕塑艺术从业者提交的超300件应征方案后,最终通过投票选出并落地的,而它也达到了与民众互动对话的效果。

  “在东莞这座‘篮球城市’看球赛,本身就是很沉浸式的体验,我们一群大学同学每次看完球,都会拿着门票,在这几只‘大手’跟前拍合照,成了我们宿舍的传统了”,篮球迷嘉伟在手机相册里翻页,有好些合照都是在《众志拼搏》前拍的,从小爱看NBA、CBA,一直都有参与镇街篮球赛的他,对这个公共艺术作品产生出无限好感。

  不难发现,东莞的商业地产也陆续被打造成有公共艺术加持的美学空间。比如AART打造的《风生水起·源》地标性艺术品;竖梁社打造的《潮起万江》雕塑装置,都引来了民众不约而同地拍照打卡,甚至主动广而告之。

  2014-2015年期间,新一轮城市总规草案出炉,计划把东莞打造成“现代生态都市”,公共艺术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018年,为期两个月的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延伸的空间”,正式对市民开放,这座城市的公共艺术迎来了一次系统性的新尝试。活动分别在同沙生态公园、黄旗山城市公园、东莞市文化馆展厅与旗峰山艺术博物馆设置4个展区,汇聚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10余位中外艺术家,共130余件雕塑装置作品。

  艺术节最为突破的,是将雕塑艺术从局限的室内,延伸到户外,与大自然镶嵌融为一体。能在和日常生活如此接近的公共空间里偶遇精彩的艺术作品,是东莞民众前所未有的体验。

  让从不会走进专业艺术场所的民众享受艺术,公共艺术才应运而生。但无论是90年代只在“集结地”设置的镇标,或是在商业地产、运动场馆的公共艺术雕塑,都在“公共性”上存在一定限制——即市民需要特意到达这些场所,才能观赏。

  而2018年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的尝试,则让公共艺术在东莞第一次得到突破。从《自然混沌》的模糊不解,到《延伸的空间》里争相参与,东莞的公共艺术之路,愈发贴近大众、走入日常,也就短短用了约10年而已。

  无论对于拥有许多城市记忆的东莞本地人,或是因为这里的欣欣向荣而留下的新莞人,公共雕塑乃至公共艺术更能提倡公共精神。

  回归到它的“公共性”——主动走进人们的生活日常里、社区里、街道里,某种程度上能增加大家的归属感。

  从美学角度的“艺术性”来说,让艺术注入有助城市焕然一新。在转角处,偶尔发现一些有活力的、被美化的空间,间接地能使场所保持话题性和吸引力。

  城市同质化的议题已不新鲜,如果能注重地域特征,重视公共艺术的“在地性”,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千城一面”的现象。当公共艺术尝试融进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特征属性,它的存在就变得更有意义。

  公共艺术不再局限为以往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形态,实际上已经从以往公共艺术的藩篱中跳脱出来成为了公共性的艺术。

  如今,公共艺术面对着新的挑战,这意味着要采用新的传播方法、新的展示方式、新的推广方式。它们或许不需要“招募”合照打卡者,只需要保持着光怪陆离的生命感,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聚场”,让觉得有趣或无趣的人们自然会聚在一起,自然发生对话和讨论,就足够了。

  东莞乃至全国的城市公共艺术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要问它们关你和我什么事?大抵因为,这是一座城市里体现现代文明进步重要的载体,也是必然需求,而你我,都是城市里的一份子。

  尽管仍然未把“公共艺术关我什么事”的答案分析得透彻深刻,但当鸿福路商圈的“Laura”(劳拉)拉开神秘面纱后,年轻人仍然手一扬,腰一摆地拍照打卡,也会讨论其着装打扮好不好看,加入了主题IP的公共艺术,同样能激发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据了解,在未来,长约2.8公里的景观城市空间“香遇走廊”,也会以打造产城人融合的高品质发展区为前提m88体育官方,融入更多优质的公共艺术作品。

  而举办在即的“东莞城市空间艺术邀请展”同样让人期待。展览将邀请国内公共艺术领域艺术家参与,同时也将面向美术学院与社会领域进行公开招募评选,把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落地于此。活动主题——“潮流东莞,万有引力”,不仅言说东莞正身处全球化浪潮中,也表露了这里将为艺术创作提供天地画布,向艺术人才敞开怀抱的姿态。

  公共艺术的发展脚步,需要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去响应和追随。海纳百川的东莞,一直都在讲述一个全球性的故事:从“世界工厂”扩张出一张巨大的“东莞智造”网络。

  现在,人和公共艺术都收缩汇聚于此,安静地流动着,大家试了试“水温”:有一些感到水土不服,有一些是在囫囵吞枣,有一些坦然接纳了,更多人则是在摇摇晃晃地向更明亮的公共艺术浪潮走去。

  “艺术”二字依旧主观且晦涩,但“公共”一词至少道出,这是与你我有关的事,也是很需要你我关心和关注的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