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七一观察万里长江流淌千古文明

2024-04-08 10:39:4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七一观察万里长江流淌千古文明她奔涌而壮阔,流经的土地,留下千古文明。最早的人工驯化水稻、最早的全木构建筑、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体裁“楚辞”……一串串印记勾勒出中华文明的“时空之脉”。

  她深厚而绵长,延续的文脉,不仅可见史前文化、农业文化、青铜文化、陶瓷文化、水运文化、红色文化等,还可领略史诗歌谣、口承故事、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文学艺术之美,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她行经千里、穿越千年,不仅与两河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尼罗河文明、黄河文明一起,闪耀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列,还写下了以“巫山人”为起点的百万年人类史,以忠县中坝遗址为代表的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之脉”。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9月12日,2023长江文明论坛举行,专家学者相约长江上游重庆,品鉴万里长江流淌的千古文明。

  从巫山县城驾车西行约57公里,便来到庙宇镇新城村。在位于该村的龙骨坡遗址发掘现场,91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正拿着一块发掘物仔细辨认。

  今年8月16日,龙骨坡遗址启动第五阶段考古发掘。对于这里,黄万波熟悉万分——30多年前,他在此处发现了“巫山人”。

  那是1985年10月13日,黄万波在对化石进行分类时,被一段化石骨片吸引。清除掉化石骨片附着的泥土后,一块左下颌骨化石露出真容。后经研究表明,这块化石距今已有200多万年历史。

  这块化石的“横空出世”,让黄万波难掩激动,更轰动了全球考古界——这是东亚地区迄今出土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其主人“巫山人”比“元谋人”还要早20多万年。该发现不仅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也证实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就诞生在长江三峡地区。

  随后,更多的化石重见天日,拼凑出一幅远古生活画卷。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前4个阶段的发掘,龙骨坡遗址共采集哺乳动物化石116种、石器超过1000件。整座遗址保存了丰富的古人类、古生物遗存、古环境信息,使得这里被誉为“东亚人类摇篮”。

  人类文明的诞生,总是与河流息息相关。从龙骨坡遗址到良渚古城遗址,从三星堆黄金面具到石家河玉器,奔流不息的长江孕育了众多灿若星辰的史前文化,让人惊叹。

  “长江流域史前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

  “在挖掘弘扬长江文化内涵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考古发掘研究,揭示文明奥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说。

  黄万波解释称,关键点在于能否找到新证据。即便“巫山人”是猿,结合遗址发掘的石器,也可以提出一个全新的论断:这种猿已会制造工具。

  明白从哪里来,才能清楚到哪里去。包括龙骨坡遗址在内,近年来,长江沿线省区市大力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开展长江文化考古和研究。在重庆,已实施考古发掘项目603项,建立的长江上游唯一完整的新石器文化谱系填补了中国考古空白,确立了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史前人类家园的重要地位。

  “长江还有这么惊艳的博物馆!”近段时间,一条旅游推荐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其主角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被网民列入“心愿名单”。

  白鹤梁位于涪陵区城北长江段,是一道天然巨型石梁。古人用“刻石记事”的方式,在这道石梁上记录下长江的枯水水位,并以“石鱼”作为水文标识。石梁上雕刻有18尾“石鱼”,记载了自唐以来1200多年间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系统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况。

  同水文记录一并留下的,还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刻,使得白鹤梁题刻在获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同时,还有“水下碑林”的美誉。

  三峡大坝蓄水后,白鹤梁将长眠于江底。为保护这一瑰宝,10多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行业权威专家,用近10年时间研究论证保护方案。

  最终,国家决定采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这个方案,就是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个“保护罩”并往里面注满过滤后的长江水进行就地保护,游客可以在耐压通道上通过观测窗口近距离观赏水下题刻。

  2009年5月18日,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成开放,成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类博物馆,被列为我国文物保护工程典范。

  日升月落,江河流淌。白鹤梁迎来送往一批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游客,也见证了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推动文化文物的实景化存档、艺术化再造、数字化保护、立体化发展、可视化传播。”重庆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孟东方说。

  以白鹤梁题刻为例,一方面,博物馆在净水、深水照明、观景窗优化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游客参观体验;另一方面m88体育官网登录入口,博物馆增设了VR体验项目,邀请游客参与制作石刻印章纪念册、石刻拓片等纪念品,还通过开展科普研学活动、联动游戏《王者荣耀》开发IP等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目前,白鹤梁题刻正与埃及的尼罗尺石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据统计,重庆现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6513处、可移动文物148.3万件,实施长江三峡文物保护项目966个,完成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云阳张飞庙搬迁保护、忠县石宝寨保护等三峡库区三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综合性公共博物馆17座。

  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擘画壮美山川,彰显文化气度。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部署。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13个省区市。

  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如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长江沿线省区市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生动解答这一时代课题。

  薄暮时分,夕阳西坠,乘船经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忠县县城东不远处,万丈霞光铺满江面,一座江心岛镶嵌在水面,江滩、山村、岛屿云雾缭绕,好似一幅恬静美好的江村风情图。这就是重庆皇华岛国家湿地公园。

  残存的古城墙、墩台、墓地、校场让人们洞见古今。在这里,还有一个“园中园”——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

  皇华城最早在《水经注》中被称为“江浦”。南宋咸淳元年,忠州因度宗潜藩升咸淳府,移府治于皇华岛,后称“皇华城”,并作为府级治所近20年。皇华城为宋元战争山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唯一的孤岛型城址,距今近800年历史。

  今年6月18日,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试开园。未来,这里将成为长江文化遗产保护标杆、长江岛屿湿地保护示范、自然人文资源转化样本。

  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是首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重点建设项目。长江重庆段,占长江总里程的10.8%,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文化等资源禀赋,共同构成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精神内核。

  为打造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重庆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完成了重庆长江流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建设范围为重庆市全域,重点规划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基础工程。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有条件成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先行区域。”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贺云翱认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更加重视统筹与协调,将“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统筹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发挥“中枢”“脊梁”和“协同”的关键作用。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长嘉汇演艺聚集区,建设示范性、导向性、引领性的新时代文艺院团;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构建“节点—轴线—域面”有机联动的空间格局,以“双核、三带、七区、多线”为抓手,努力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成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围绕博物馆纪念馆建设、遗址遗迹、特色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文化旅游复合廊道等,重点规划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基础工程,打造具有长江文化代表性、彰显长江文化价值内涵的重大项目……

  在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文物医生”正全神贯注地运用各种“诊疗”设备对文物进行精准“治疗”,为沉睡千年的文物“复原青春”。

  在这座涵盖科学研究、文物保管、保护及修复等功能的基地里,不仅“文物医生”可以使用各类“黑科技”设备精准开展修复工作,游客也能通过最新的文物数字化技术,自由欣赏、把玩文物模型,了解文物历史背景,观察文物的精妙细节。

  不仅是文物。在重庆市云阳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厅内,手指轻轻触摸电脑屏幕上的文物图片,3D文物之美跃然屏上;在重庆市大足石刻景区,数字旅游系统将历史悠久的石刻和光影雷达互动、3D数字图书馆、MR交互等数字新技术融合起来,让游客能够随时随地“云游”大足石刻……

  “要深入推进长江文化创新性发展,就要用现代化方式,度发挥其固有产业属性、提升其产业效能,使长江文化的魅力源源不断、愈演愈新。”方勤建议道。

  当前,重庆正着力推进数字重庆、文化强市建设,作为重庆文化的重要构成,长江文化也有了更“数字”的表达。

  “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建设为龙头,推动长江文化活起来。”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曹清尧说,“努力在建设长江现代文明中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故事IP、形象IP、产品IP。”

  目前,重庆正丰富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全市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平台,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到达率、及时性,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同时,重庆正提速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调整优化文化业态和产品结构,建设数字文化交易市场;鼓励数字文化投资创业,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努力打造原创内容、原创技术策源地和数字文化企业孵化器,推动文化旅游数字化改造,实现“新型文化空间+数字体验场景”。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