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典纪长河——中华黄河圣坛印象

2024-04-01 15:54:5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典纪长河——中华黄河圣坛印象三座青铜牌坊如同三篇文章的序言,打开了思恩区、礼恩区、感恩区内在的绚丽。在我国古代,有木牌坊、石牌坊,从来没有过青铜牌坊。青铜牌坊的建造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思恩坊、礼恩坊、感恩坊分别运用了汉族、西夏和回族的建筑风格,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黄河圣坛上,巍峨高耸、大气磅礴的青铜牌坊,展现出黄河文化的沧桑与厚重。

  高9米,直径1.2米的二十四节气柱矗立在农耕大道上,一眼望去如同24位神勇威武的将军,讲述着二十四个节气的由来。从古至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只有文字,没有画面。中华黄河圣坛邀请专家挖掘整理出二十四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填补了农耕文化史的空白。

  农耕大道中央,18面巨型石鼓引人注目。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也称“石刻之祖”。黄河圣坛选取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记载了远古时代起至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政策。

  文化大道两侧,是18面用青铜铸成的巨幅竹简。收录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四书五经,《古兰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道德经》、《六祖坛经》及四部农书,书中的精华部分雕刻在竹简中,以励世人。

  黄河鼎、黄河钟、黄河鼓三件重器的铸造也件件展现出黄河文化独特的气质。黄河鼎又称为司母河鼎,寓意中华民族“铸九鼎、定九州”的历史渊源,重达8.9吨,誉为“黄河第一巨鼎”;黄河钟饰以 “太极”、“八卦”、“河图”、“洛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贺兰山岩画等黄河文化吉祥图案,被誉为黄河第一钟;重达6吨的黄河鼓,是我国目前第一青铜大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与恢弘大气的中华黄河圣坛一样,建设者本身的付出也成为黄河圣坛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吾以吾手绘吾心。在冯钦铎的住处,小屋的整面墙是用660多张图纸拼接出来的中华黄河圣坛设计全图,一树一花、一草一木都勾勒得栩栩如生。

  作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齐鲁园的设计者,河北逐鹿中华合符坛的设计者,冯钦铎在国内设计界拥有较高名望。冯钦铎说,黄河在金沙湾画了一个大大的“S”,这里山水连为一体,大山、大水、大自然,必须要集合中华智慧,邀请大家来做大文章。

  2010年初,宁夏面向全国广发“英雄帖”,邀请国内各个行业的顶尖级专家汇集至宁夏,组成中华黄河坛的金牌制作班底。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神州土洋规划设计院院长郭来喜教授承担“中华黄河坛”规划任务,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田海林承担文字创意,山东人文自然规划院院长郭大勇承担文化元素符号设计,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洛玉承担二十四节气图画的设计,国内壁画大师楚启恩承担五千年黄河文化大型画卷的创作,有“钟王”之称的南京王丰陵承担中华黄河钟和中华黄河鼓的加工制作,河南司母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担“黄河鼎”的加工制作,有“雕刻之乡”美誉的河北曲阳中久石业雕刻有限公司承担石栏板和六十甲子的加工制作,青岛艺翔雕塑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二十四节气柱、“四仪”、“四兽”的加工制作。

  一批热血沸腾的黄河之子参与了中华黄河圣坛的建设过程,每一人的背后还有庞大的“智囊团”在默默奉献、无声支持。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盼了这么多年,今天终于等到了,要为黄河母亲尽份心、尽份力!

  把无形的文化转换成有形的建筑和实物,转换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纵然如此一流的团队,在设计与挖掘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难题。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田海林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地。一个“母亲河”,一个“摇篮地”,这六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是真要一项一项梳理它,就是上下五千年m88体育官网登录入口,纵横八万里。“我是学历史的,从上大学到现在整整三十年,但是想把它梳理清楚确实不是一说就行了。黄河圣坛要有经典意识、不朽意识、庄严神圣意识,一旦圣坛建成就要传承千秋万世的,所以,每一个参与的人都非常谨慎,大家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惟恐做不好,惟恐有重托,有负重望。”

  擅长年画的李洛玉老先生承担二十四节气图的绘制工作。刚接手这项任务时,他整整伏案工作三个多月,才完成其中的八幅。李洛玉说:“太难了,没有任何史料可循,完全要靠自己挖掘组织,实在不知从何下笔。”为此,参与中华黄河圣坛的专家学者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为二十四节气寻找对应的画面,专家们一头扎进浩瀚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为二十四节气寻找农耕文化的根基。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最终呈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变幻与神奇。

  鼎,乃国之重器。鼎的设计和铸造过程必须严谨。黄河鼎设计在司母戊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了大量的纹饰和画面。为了得到国内超一流专家的首肯,自治区专门在北京为鼎的设计召开了研讨会,邀请国宝级人物、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李学勤先生,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继郭沫若之后研究青铜文化第一人王宇信先生,国家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姚青峰,中国社科院安阳考古站唐际根博士集思广意。经过大家的反复研讨,黄河鼎的设计得到了四位“泰斗”级人物的一致认可,李学勤老先生还特别为黄河鼎题写了一幅字,认定黄河鼎“创新是成功的,艺术效果是好的。”

  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从文化的角度破题,宁夏找到了一条全新的成长航线

  中华黄河坛是黄河金岸的标志性工程,从设计思路的提出到文化内涵的挖掘,从吸引全国各地的专家、艺术家及文化专业制作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建设,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华黄河坛基本建成,仅用了8个月时间,5月2日奠基动工到一期工程完工只用了100天时间,堪称奇迹。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教授用16个字评价中华黄河圣坛:大河文明,国家工程,世界经典,传世之作。她体现了大黄河流域的精髓,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创造力。

  黄河文化名人张成荫说,黄河坛建设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数典不忘祖,一是厚古不薄今。黄河坛是一个大德大孝的工程,圣坛之芬芳,就是文化之芬芳。黄河圣坛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认识历史,把握当今。

  以文化视角观之,中华黄河圣坛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彰显母亲河海纳百川、渊源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她的建成,对改变宁夏文化格局、提升整个黄河流域文化品位具有深刻意义。

  以旅游视角观之,有了文化的旅游,犹如被注入了 “魂魄”。中华黄河圣坛的建成,为海内外华人搭建了一个交流的纽带。黄河圣坛能触动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圣坛。

  以教育视角观之,博大精深的文化汪洋对每一个参观者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教育,通过参观者的口口相传,黄河文化必定能走得更远。

  以内陆开放角度观之,依托中华黄河圣坛,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夏儿女云集宁夏,关注宁夏,支持宁夏,通过他们的带动,宁夏将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观之,乘黄河金岸建设的东风,宁夏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黄河岸边屹立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她是小省区办大文化的生动注脚,是华夏儿女敬仰母亲河的大爱精神,更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文化图腾。

搜索